Skip to main content

臺灣在川普 2.0 和日益緊密的中俄聯盟下面臨不確定的未來




Taiwan faces rocky future under Trump 2.0 and the growing Sino-Russian alignment

作者David F. J. Campbell, Jun Kajee Han, Chen-Han

唐納·川普的第二個任期以及他高度個人化的國際外交方式讓美國對臺灣的外交政策引發關切與擔憂尤其是在中俄關係日益緊密的狀態下。

關鍵要點:

  1. 川普的政策重點,將使美臺關係從基於價值觀的民主防禦轉向更具戰略性與交易性的方式。
  2. 川普對臺灣防衛的模糊立場,以及他對經濟問題的關注,可能會助長中國的行動,破壞臺海微妙的平衡。
  3. 日益深化的「無限制」中俄關係,對臺灣的安全構成更大威脅。

隨著川普迅速地塑造符合其形象的美國外交政策,臺灣在與美國的關係中面臨重大挑戰。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及其交易式外交行為,令美臺關係的未來,以及華盛頓(內部的)對臺防禦承諾受到關注。

美國副總統J·D·范斯最近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對美臺關係有著直接影響,雙方關係已不再是理所當然的。范斯的演講代表著美國外交政策話語的重大轉變,特別是在面對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安全威脅時。他淡化了中俄合作的風險,轉而將重點放在 「內部威脅」 ——他認為的歐洲民主內部風險。這種焦點轉移顯示出第二屆川普政府可能重新評估美國的安全優先事項。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秩序正逐步受到日益深化的中俄聯盟影響,兩國因其共同的反美立場而結盟。這種被雙方稱為無限制」的夥伴關係,自俄羅斯於 2022 2 入侵烏克蘭以來進一步加深。這種聯盟讓人聯想到 1939 年納粹德國與蘇聯之間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允許兩國在無需立即擔憂相互衝突的情況下,追求各自的領土野心。該協議在歐洲引發了一連串的侵略行動,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即便當前莫斯科與北京的合作基於共同利益,而非深厚的信任或意識形態的相似,但這對全球安全特別是臺灣,造成的影響並不小。

臺灣的應對措施

川普要求增加國防開支,指責臺灣「竊取」美國的先進製造業,並威脅對半導體出口徵收關稅,這些因素導致臺灣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與此同時,臺灣正面臨預算限制、中國日益增強的安全威脅,以及軍事現代化的需求。

烏克蘭礦產協議的前例,使臺灣擔憂川普可能會要求類似的讓步或經濟協議,以換取美國的持續支持。

臺灣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被迫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並購買更多美製武器,以符合川普「盟友應該支付公平份額」的立場。川普曾要求臺灣將國防開支提高到 GDP 10%,遠高於目前 2.45% 的水準。臺灣總統賴清德已承諾增加國防預算,並在 2025 撥款 22 億美元購買美製武器,然而臺灣的政治使實現這一目標變得更加困難。在野黨主導的立法院最近投票凍結了數十億美元的國防支出,可能讓川普,這位以交易為導向的總統感到不滿。此舉受到臺灣政府高層批評,行政院長卓榮泰稱其為「自殺式」決定,國防部長顧立雄則警告,這向美國傳遞了「錯誤訊息」。

臺灣大幅提高國防預算的能力受到其相對較低稅收收入的限制。儘管 2024 年政府總收入達到創紀錄 1126.9 億美元,但這一水準仍不足以在不影響其他公共服務或提高稅收負擔的情況下,增加國防支出。

在應對川普第二任期的地緣政治挑戰,臺灣採取了多層次戰略:

首先,臺灣正加強軍事現代化。臺灣擴展「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專注於提高飛彈產量。目前已初見成效,中山科學研究院預計在 2025 年底前生產超過 1000 枚飛彈,比原計畫提前兩年完成。

同時,臺灣正在制定經濟政策,以緩解美國的擔憂。針對川普批評臺灣在製造業中的主導地位,臺灣正尋求措施來回應美國的需求,同時保護自身關鍵產業。可能的激勵措施包括降低關稅、簡化美國企業進入市場的程序,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然而,這些努力因 Starlink 交易失敗而變得複雜,該事件凸顯了臺灣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嚴格本地持股規定。馬斯克拒絕遵守這些規則,加上他與川普的密切關係及其對美國政策的影響,使得臺灣的戰略選擇更為複雜。

最後,臺灣正透過多元的國際夥伴關係來進行戰略平衡。除維持與美國的關係外,臺灣同時加強與其他關鍵盟友和地區的連結,包括:

        推行「新南向政策」,深化與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經濟與文化聯繫。

        中東歐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貿易與投資關係。

        積極與印太地區其他民主國家進行外交合作。

        強化與歐盟的經濟合作,如推動「歐盟-臺灣供應鏈韌性協議」(RSCA)和「資本市場連結計畫」(CML)。

這些策略旨在減少臺灣對單一合作夥伴的依賴,建立更廣泛的國際支持網絡,以在中俄聯盟深化及美國政策可能轉向的情況下維持政治自主與經濟韌性。

臺灣雖展現了自我防衛的決心並與盟友保持一致,戰略環境仍動盪不安。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挑戰,臺灣仍不能排除中國軍事行動的可能性。因此,臺灣的戰略必須保持靈活,結合軍事發展與外交努力,以維護其安全與主權。

川普的不確定性

更複雜的是,川普對國際政治的不可預測方式,這種方式以其傾向於將國際關係「個人化」為特徵。他較少通過多邊組織聯盟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而是直接與各國領導人互動

這在他與西方對手的互動中尤為明顯。他稱習近平為「朋友」,聲稱與普京關係「良好」,並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視為「聰明人」。

此外,川普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進行了人身攻擊,將俄烏戰爭的責任歸咎於澤倫斯基,甚至稱其為「獨裁者」。這些攻擊在228日白宮橢圓辦公室會議上達到高潮,當時川普在前所未有的公開對峙中斥責澤倫斯基,並將其趕出白宮。這場激烈的交鋒涉及對澤倫斯基「不知感恩」及「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賭博」的指控,最終川普要求澤倫斯基「達成協議,否則我們將退出」,這與拜登政府時期「明確而堅定」的支持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個人化的外交方式可能為「交易」創造新的機會。儘管川普政府內部仍有對華強硬派高官,但外界普遍猜測,川普可能試圖在中國、臺灣和美國之間促成一項「重大協議」,以防止印太地區的軍事衝突。此外,也不排除川普將中國視為對俄施壓、促使俄羅斯就烏克蘭問題達成協議的關鍵因素。

在臺灣試圖遏制衝突的過程中,必須謹慎思考如何與川普政府互動。臺北應優先考慮與川普建立個人溝通渠道,利用知名臺裔美國人及支持臺灣的美國政界人士作為中介,促進對話。這種方式可能有助於將臺灣的利益與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對接,特別是在貿易和遏制中國影響力方面。然而,臺灣仍需謹慎面對川普的不可預測性及交易傾向,因為這可能要求臺灣作出突如其來的讓步或戰略性讓利,以維持美國的支持,從而損害自身的經濟利益及外交靈活性。


About the Authors


David F. J. Campbell

Founder & Director

David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for Comparative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His thematic core focuses are quality of democracy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in a knowledge economy and knowledge democracy, where David co-created (together with Elias G. Carayannis)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the Quadruple and Quintuple Helix Innovation Systems. Additional themes of his are 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sciences and arts.



Jun Kajee

Jun is a lecturer and adjunct faculty member at Southern Utah University (SUU) affiliated to its concurrent enrollment program address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He has contributed to the academic field through various publications focused on bilingu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His research has received funding from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Erasmus Mundus Association, Salzburg Global, the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UN SDSN).

Casper Han

Casper is an early-career scholar currently engaged in multiple social justice and student rights advocacy efforts. As an aspiring academic and advocate for social change, Casper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rural education initiatives, such as expanding inclusivity in virtual exchanges and regional BIP (Blended International Programs),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equitable access to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 regardless of their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rough his commitment to community engagement, Casper has authored articles on critical social issues that are often overlooked.